從“重衾”到定制:一件壽衣里的時代體溫
《禮記》載:“大斂于阼,大夫至庶人,衣衾有差。”古人的壽衣稱“重衾”,取“多重衣被,護魂溫暖”之意。如今走在壽衣店,從傳統緞面到真絲刺繡,從中式立領到改良盤扣,甚至出現“漢服款”“新中式”壽衣,一件衣裳的變遷,藏著中國人對生死越來越溫柔的態度。
70年代,壽衣是“奢侈的儀式”。物資匱乏,一件壽衣常是家人拆了自己的舊衣改制,能湊齊“五領三腰”(五件上衣、三條褲子)已是體面。鄰居張奶奶回憶,母親走時,她翻出陪嫁的藍布,連夜縫了件“加層”的壽衣,“那時候不求好看,就求厚實,怕地下冷”。
90年代,機器生產普及,壽衣成了商品。但樣式千篇一律:黑緞、對襟、寬袖,仿佛死亡必須穿成同一個模樣。直到近年,年輕一代開始重新定義“最后一件衣裳”。上海某壽衣工作室推出“生前定制”,子女帶著父母的照片、喜好商量:“我爸愛穿唐裝,能不能用團花紋樣?”“我媽喜歡梅花,繡在衣襟上吧。”甚至有女孩為患癌的母親選了淺粉真絲壽衣:“她生前總嫌壽衣太沉悶,最后穿件喜歡的顏色,也算圓她心愿。”
民俗學家說,壽衣的演變,本質是“死亡觀的進化”。從前避諱談死,用統一的莊重掩蓋恐懼;現在更愿坦然面對,把逝者的個性、生前的熱愛縫進衣裳。就像那位定制淺粉壽衣的女兒說的:“媽媽走的那天,穿著她喜歡的顏色,我好像還能聽見她笑。”
從“重衾”到定制,一件壽衣的變遷,是時代給人最后的溫柔:我們無法決定如何開始,但可以盡力讓結束,也帶著生的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