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針一線皆牽掛:老裁縫與壽衣的半世紀
在蘇州老城區(qū)巷子里,78歲的周阿爹做了50年壽衣。他的裁縫鋪不大,墻上掛著各色綢緞,案頭擺著算盤和老花鏡,最顯眼的是墻上一幅“壽”字中堂——“這不是裝飾,是提醒自己:每針每線,都是替家屬給逝者盡孝。”
一、“壽衣不是‘喪服’,是‘往生衣’”
周阿爹的壽衣鋪開了半個世紀,見過太多家屬的眼淚,也聽過無數(shù)故事。“有人覺得壽衣不吉利,可對我來說,這是給逝者穿的‘新衣服’。”他至今記得1998年冬天,一位老太太帶著兒子的舊毛衣來找他:“我兒子走得急,沒穿件像樣的。您能不能用這毛衣的毛線,給他織件壽衣?”
周阿爹熬了三個通宵,把舊毛衣拆了重紡,在傳統(tǒng)對襟衫的袖口、領(lǐng)口加了波浪紋滾邊——那是兒子生前設(shè)計。“老太太來取衣服時,摸了又摸,說‘和我兒子穿的那件,像極了’。”后來每年清明,老太太都會來鋪子里坐會兒,直到十年前離世。
二、手藝里的生死哲學(xué)
做壽衣的手藝,最講究“心穩(wěn)”。第一課不是認布料,是“靜氣”:“量尺寸時要輕聲,剪布料不能急,針腳要勻——你急,逝者不安;你不敬,家屬心寒。”他選面料必挑當(dāng)年新織的綢緞,“舊料子有舊氣,逝者要去新地方,得穿新衣裳。”
有一年,一位父親為夭折的女兒定制壽衣,要求“越漂亮越好”。周阿爹用了蘇繡工藝,在淺粉緞面上繡了百蝶圖,每只蝴蝶翅膀都用漸變色絲線,遠看像在飛舞。“那姑娘才12歲,應(yīng)該穿得像朵花。”他說,“壽衣不是‘催命符’,是告訴孩子:你去的是個美好的地方。”
三、傳給下一代的,不止是手藝
如今,周阿爹的孫子接了他的班。年輕人把傳統(tǒng)紋樣掃描進電腦,用數(shù)碼印花技術(shù)還原老圖案;在電商平臺上開了店鋪,詳細介紹壽衣的文化寓意;甚至開發(fā)了“生前預(yù)定制”服務(wù),讓老人自己選款式,避免家屬糾結(jié)。
有人問周阿爹:“現(xiàn)在年輕人都不講究這些了,您這手藝還能傳多久?”他指著案頭的《壽衣譜》——那是他用毛筆抄錄的老式圖樣,邊角已經(jīng)磨破:“講究的不是衣服,是那份心。只要還有人愿意替逝者用心,這手藝就不會斷。”
一針一線,縫的是布帛,連的是生死;一裁一剪,剪的是歲月,留的是牽掛。在周阿爹的鋪子里,壽衣從來不是冰冷的“喪葬用品”,而是生者對逝者最深情的告別:愿你走時,體面溫暖,如生前所愿。